全部

跨越山海情满刚察——聊城第三批对口援青工作纪实

来源:聊城日报

作者:

2022-08-02 12:11:08

编者按 7月底,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圆满完成三年援青任务,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载誉归来。

“欢迎你们回家!”在8月1日召开的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欢迎会上,市委书记李长萍充满感情地对大家说,“你们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高原大地,把深情和友谊留给了藏族群众,为推动刚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带回了满满的回忆和丰硕的成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三年来的坚守和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年来,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响应党中央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良好的为民形象、优秀的人格魅力,与刚察县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勤奋工作、共同奋斗,一道攻坚克难、风雨同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担当和博大情怀,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今天本报刊发聊城第三批对口援青工作纪实报道,敬请关注。

湟鱼,青海湖的精灵。

逆流而上、洄游产卵的湟鱼,已成为环青海湖地区群众心中最重要的精神标识。在聊城,也有这样一批人,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之下,沿着黄河溯流而上,从海拔30米的鲁西平原来到海拔3300多米的青藏高原,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大爱与奉献书写在了海滨藏城——刚察。



刚察县风光 朱玉东 摄

这是一份溯源而上的爱。

“君住黄河源,我居黄河尾。”奔腾的母亲河让三江之源的大美青海和岱青海蓝的齐鲁大地根脉相连,也让江北水城聊城和海滨藏城刚察心手相牵。2019年7月,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带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嘱托,接过对口支援刚察县的接力棒,开启了新一轮的援青征程。11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只为兑现来时的那句郑重承诺——“刚察所需、聊城所能”。

这是一份跨越山海的爱。

聊城到刚察,相隔近2000公里,海拔相差3000多米。三年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青干部人才把刚察县当作第二故乡,迅速融入到这片诞生“两弹一星”精神的雪域高原,在海滨藏城这块土地上,奋力续写着聊城对口支援的责任担当。他们急藏族群众所需、解刚察发展之难,圆满完成了党委、政府和家乡人民交给的援建任务,在广袤而美丽的刚察大地上贡献了聊城智慧和力量。

这更是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之爱。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三年来,援青干部人才始终坚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把增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援青工作的主题、主线,把深化“五个认同”,作为“交往交流交融”工作首选项,在祖国东西部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东昌湖和青海湖的碧波里,都映照着汉藏人民携手奋进的奋斗故事;聊城到刚察近2000公里征程上,写满了无私援建、兄弟同心的动人诗篇。



卓尔山风景区 朱玉东 摄

党建筑基

擦亮“聊城援青”品牌

7月6日,刚察县潘保村的党建文化广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作为主题色的红色格外显眼。

在党建文化宣传栏前,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刚察县委副书记刘志刚,和村党支部的干部亲切地打着招呼。话题说到聊城援建工作,潘保村村主任杨本加口中一直说着:“瓜真切、瓜真切(藏语‘谢谢’)!”

“刘书记帮我们村里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村民们终于不用再摸黑走路啦!”杨本加说,在援青工作者的援助下,村民的房屋外修建了厕所,还建起了围墙,围墙外配有绿植和护栏,护栏外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聊城援青工作者开展“1+1”好支部共建行动的重要体现。“我们来到刚察后,发现这里的党建氛围不浓,尤其是在基层牧民中,党建意识较为淡薄。作为党的干部,我们认为,把党建工作抓好了,其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为党建工作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刘志刚说。



聊城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刚察县委副书记 刘志刚(左)到村民家中走访。 朱玉东 摄

自入青后,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8名援青干部联系8个基层党支部,为每个支部配备办公设备,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8个共建单位直接受益达460万元。刘志刚联系的就是潘保村,他不仅帮助潘保村建成党建文化广场、健身基地、红旗驿站等,还自己联系资金,为村里安装了路灯。

盏盏灯光,不仅照亮了村民脚下的路,也照进了村民的心里。走进村民扎西东珠的家中,干净整洁的小院内,刚刚安装上了水冲式厕所,她的脸上洋溢着格桑花般的笑容。不会说汉语的她,一直双手合十,感谢聊城的援青人员。

在潘保村采访时,恰逢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一场赛马会,马场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环湖赛马场内,群众叫好的声音此起彼伏,蓝天白云下畅快奔驰的骏马,也昭示着当地群众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环青海湖地区赛马会 朱玉东 摄

串联起这一个个感人故事的,是党建这条温暖的“线”。

“以前没有这样的会议室,有时候组织学习时,都得在室外站着,迎着刺骨的寒风,很影响学习效果。”7月7日,在伊克乌兰乡农牧民培训中心宽敞的会议室内,该乡乡长阚布才让回忆起往事,由衷地感谢聊城援青干部。



高标准农牧民培训中心 朱玉东 摄

像这样的高标准农牧民培训中心,聊城为刚察县的5个乡镇各建设了一座。目前,已经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等活动500余次、受益群众达2.5万人次。

“聊城援青”一词,在刚察县频频出现。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帮扶领域,不断扩大智力援建成效。我市从市人民检察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先后选派8名优秀干部到刚察县挂职指导工作。累计有26名教师、41名医护人员到刚察县开展组团式帮扶,他们均有中高级职称,人才层次达到历史新高。聊城援青人员免费为刚察县编制概算总额为1000万元的国土空间规划,该项目为山东援青10年来体量最大的规划外智力援助项目,在援青六省市中尚属首次。

“我们争取聊城市委组织部将刚察县干部培训纳入整体培训计划,每期培训班给刚察县安排3到5个名额,累计安排班次27个、培训77人,实现了对受援地干部培训的系统化、常态化。”聊城援青干部、刚察县纪委副书记徐丁一介绍。此外,聊城援青人员还实施了党政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助推工程,争取聊城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承办海北州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职培训班。

一个个援建项目,宛如一朵朵象征着幸福的格桑花盛开在雪域高原!投入1700万元援建的刚察县融媒体中心,被青海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誉为“全省最先进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今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平台……



聊城市投资1700万元援建的刚察县融媒体中心 朱玉东 摄

3年来,累计实施援建项目22个、总投资1.39亿元,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刚察县的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聊城援青干部、刚察县副县长梁彬告诉记者:“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始终把援建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全力以赴推动项目顺利进行。目前,‘三基’阵地、群团基地、村级‘两室’、热水园区污水处理项目,都在发挥积极作用。”

党建,既促援建,又带队建。自聊城第三批援青人员入青起,始终把党建放在首要位置,确定了“抓党建、带队建、促援建”的总体思路。第一时间成立了援青党支部,设立援青干部、援青人才两个党小组,研究制定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等系列制度,为全面打造过硬的干部人才队伍提供坚强保障。



援青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受访者提供

有了党建筑基,聊城第三批援青人员克服高原反应、环境艰苦等种种困难,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刚察建设,做到了“人在身在、身在心在、心在情在”,成为各自所在领域的骨干力量,真正挑起了大梁。



援青干部刘志刚(左三)、徐丁一(左二)到帮包户家中走访 受访者提供

在全体援青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聊城援青工作得到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援青干部管理组被评为“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刚察县委副书记刘志刚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另有3名同志分别获得州市级荣誉称号。

“多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政治担当、政治作为,坚决落实党中央对口支援要求,始终怀着对刚察人民的深厚感情,结合刚察发展实际,给予了一系列特殊关爱和支持,为刚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让刚察儿女真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7月7日,刚察县委书记朱成青对聊城援青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姜灿与山东援青巡诊活动中受益群众交流 受访者提供

临别之际,他更是深有感触地说:“广大援青干部人才不辞辛劳,努力克服高寒缺氧等诸多困难,始终坚持真情融入、真抓实干、真锤实炼,为刚察各项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代表全县4.6万名各族群众向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体援青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的持续努力下,“聊城援青”已经成为一个越擦越亮的品牌。对刚察全县4万多名群众而言,“聊城”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方位,而是成为了一个富含深厚意蕴的情感坐标!

产业帮扶 “输血”到“造血”转变

7月7日,行驶在海拔3000多米的公路上,路两旁尽是青绿色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白色的毡房、金黄色的油菜花,宛如一幅绝美的油画。抬头望一眼,白云漂浮在蓝天上,阳光普照着草原,整个色彩鲜艳明亮,恍如闯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梦境。



察拉村藏羊规模养殖基地 朱玉东 摄

位于哈尔盖镇察拉村的藏羊规模养殖基地,就镶嵌在这片大草原中间。一排排整齐的饲舍内,几名牧民正在给藏羊投喂饲料。聊城援建的这个藏羊规模养殖基地,也是海北州首个半自动化藏羊规模养殖基地,带动着全县畜牧养殖业向半舍饲、舍饲方向发展。哈尔盖镇副镇长孔庆玉介绍:“哈尔盖镇察拉村,有800亩耕地、30万亩草场,是一个典型的牧业村。这个基地的建设,不仅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为牧区农牧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刚察是一个畜牧大县,现有可利用草场942万亩、各类牲畜103万头,是青海省牦牛、藏羊主产地之一。但刚察还不是畜牧强县,畜牧养殖基本处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散养阶段。夏季的刚察风景如画,但是到了冬春季节,气温很低,朔风劲烈,被当地人戏称为“刚风”,影响了农牧业发展。



聊城援青干部、刚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苏海敬在藏羊规模养殖基地调研。 朱玉东 摄

授人以渔,这是援青的时代召唤。自2019年入青以来,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在刚察实施农牧产业提质增效助推工程,开展基础建设、技术帮扶、管理提升、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等“五大行动”,以聊城所能对接刚察所需,全面、系统、精准助力当地农牧产业发展。聊城投资1700万元建设察拉村藏羊规模养殖基地、果洛藏秀麻村生态畜牧养殖基地;争取规划外资金310万元,建设角什科贡麻村生态高效养殖项目,全力推动农牧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聊城援青干部、刚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苏海敬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一项项的具体工作,正在悄然推动刚察畜牧养殖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随着产业配套健全、产业链条延伸、产品质量提升,最终将实现全县整个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



聊城市援建的刚察县泉吉乡切吉村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 朱玉东 摄

发展舍饲养殖,饲料是第一位的。我市援青干部管理组扶持成立刚察县第一家专门饲料销售企业——青海鑫牌牧业有限公司,并帮其获得北京金牌牛羊饲料、瑞骏马饲料代理权,引进巴基斯坦动物舔舐盐砖。如今,该公司年销量突破2000吨,销售额达到800万元,带动全县专门饲料销售商户24家。聊城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刚察县第一条预混饲料生产线,提高了饲料加工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聊城援青干部带领刚察农牧系统人员到河北省、山东省考察学习,带领养殖大户到内蒙古进行实地考察,让当地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了差距、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开展推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协调聊城科研院所对刚察县进行为期3年的农牧技术帮扶,举办刚察县畜牧兽医人员免费培训班,捐赠10万元的农牧产品检测设备。投资550万元支持11个村发展周转母畜,助力集体经济增收。协调捐赠价值30万元的农业机械装备;捐赠价值60万元的黄腐酸有机肥100吨,实施农作物增施有机肥农业增收试验项目。协调“聊·胜一筹!”平台免费开通刚察特产专卖店,在聊城市区中心商圈设立青海特产展销中心,支持刚察杰拓牧业大力开展活畜贸易,累计销售刚察农畜产品1560万元……这一切,只为筑牢刚察农牧产业发展的根基,提升当地的“造血”能力。

农牧产业升级,也只是“聊城援青”助力当地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刚察县有着自然资源壮美丰富、藏城文化独具特色的优势,文旅产业是当地的另一个重要产业。

7月5日,沙柳河畔的湟鱼家园景区,“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在夕阳的斜照下更多了几分迷人色彩。湟鱼成群洄游,棕头鸥等水鸟穿梭于水面,沙柳河内“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刚察县湟鱼家园 朱玉东 摄

曾经的沙柳河一度垃圾遍地、河道受阻,是刚察县脏乱差的“重灾区”。一批批援青干部结合聊城环境保护经验和刚察县旅游工作实际,持续对沙柳河实施生态治理改造,沙柳河里的鱼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今,沙柳河景区作为环青海湖旅行的重要文化元素,人鱼共栖、人鸟共乐、人湖共存的生态旅游风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游览,已成为助力刚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犹如璀璨珍珠散落于荒野,难以发挥整体效应,是制约刚察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联合刚察县有关部门,经反复研究制定出台了《刚察县文旅产业融合提升助推工程实施方案》,形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 朱玉东 摄

在援青人员的牵线下,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刚察县签订了聊城对口援助刚察文旅合作协议,在文化交流、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支持、人才和产业提升等6个方面,向刚察县提供援助。3年来,聊城市还支援刚察1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向刚察18个特色村捐赠文化设备。

聊城援青干部、刚察县副县长张克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产品打造和市场宣传营销。为加强聊城与刚察两地文化和旅游业合作交流,支持刚察文旅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深化两地‘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在刚察旅游旺季,聊城市区繁华路段大屏幕免费播放刚察县30秒推介视频,进行文化旅游宣传。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协调聊城33家AAA级以上景区对海北州居民免费开放,为山东省各地市最多。

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刚察大地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聊城援青干部千方百计争取发展项目,是希望这些种子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让各族兄弟姐妹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民生账本 深深烙下“聊城印记”

翻开刚察县的“民生账本”,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建设,一项项民生举措的实施,都深深地烙下了“聊城印记”。

坐落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拥有青海湖、仙女湾景区、环湖草原等,风景秀美。但这广袤高原,也是阻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沟”。历史上,受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刚察县贫困人口较多,教育水平、医疗水平都相对落后。

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原,什么最珍贵?是氧气。在聊城援青教师队伍的眼中,教育就是刚察孩子们的“氧气”,是刚察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底子薄,任务重,教育对口援青工作怎么干?聊城援青干部、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蔡磊说:“我们始终把教育援青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推动资源共享、增强师资力量、提高育人水平,助力刚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月7日,走进刚察县民族中学,校园绿化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聊城援助建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课堂内,汉藏两族教师都在静静地看书和备课。该校校长杨建忠感激地说:“聊城援青教师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成绩,提升了教学水平,还带来了很多学校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



聊城市在刚察县的5所中学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课堂 朱玉东 摄

这3年,聊城援青干部帮助刚察县民族中学改造教学楼、宿舍楼,建设沙柳河镇藏城幼儿园附属设施,建成中考人机口语测试、训练教室,在全县5所中小学分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课堂,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达到了1260万元。

“远隔千里,共上一堂课”。刚察县在海北州率先实现了全县中小学与山东结对学校“空中课堂”全覆盖。通过“空中课堂”,学生学习进步明显,而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也使得刚察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加可持续。279名海北高中学子到我市就读,连续三年本科上线率超过94%。



聊城市援青教师李秀娟在刚察县民族中学上课 朱玉东 摄

为发挥援青教师的集体智慧,聊城第三批援青人才、民族中学副校长王现忠还牵头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把来自各地的援青教师聚拢到这里,让两地的老师们有了更多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帮助刚察民中完善管理制度,培养教师队伍,更新当地老师的教学理念,开展示范性讲座,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王现忠说。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3年来,援青教师与当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以听课、赛课、新课标研读、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全方位地向当地教师传经授道,不断提升刚察县教师的教学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培养,聊城援青教师所带的“徒弟”们,纷纷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教师、中坚力量。

这一系列教育援青的政策,是为高原明天培育希望的“组合拳”。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星星之火点燃希望。在医疗健康方面,聊城的暖阳也普照着刚察大地。

7月7日,在刚察县人民医院,聊城援青医生王秀丽正和她带教的“徒弟”——刚察县年轻医生赛日毛措,一起开展联合式查房,这也是聊城开展医疗援青的一项创新举措。赛日毛措告诉记者:“以前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跟不上,患儿病症稍微重一点儿的,都会建议尽快转到省级医院。自从聊城的儿科专家来了之后,提高了我们的临床技术水平,教给我们很多的临床经验,遇到重症儿童就跟儿科专家一起诊断治疗,有时还会远程会诊,很快提高了医院的就诊率。对本地老百姓来说,减少转诊率也就意味着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在刚察县人民医院,聊城援青医生王秀丽(右)正带着年轻医生开展联合式查房。 朱玉东 摄

在刚察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工作方式。聊城援青干部在海北州第一个试点建设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刚察县乡医院与聊城市医院远程诊疗全覆盖,协调聊城市人民医院与刚察县人民医院成立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远程监测中心,聊城医疗专家直接进入平台写病历、开处方、下诊断,累计开展远程诊疗36次,500余名患者从中受益。

3年来,聊城援青干部推动刚察县医联体、县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协调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眼科医院与刚察县医院成立影像、骨科和眼科联盟,选派8名业务骨干到聊城市级医院进修学习。聊城市援青人才、刚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姚可青说:“援青要把有限和无限相结合,在有限的援青时间里,把经验和技术这些无形资产留在刚察,这是我们援建的初心和使命。”海北州首例双侧耳前瘘管切除术、鼻内窥镜手术……之前,刚察县人民医院没有开展的治疗方式,在姚可青的带领下成功开展起来。

泉吉乡扎苏合村,有一户低保户家庭,一对姐妹都是残疾人,确诊为患足内翻。援青干部管理组协调聊城市人民医院给她们免费手术治疗,而且帮助解决了相关路费、手术治疗费用。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3年来,聊城援青医疗人才先后深入学校、农场、牧区等,开展巡诊16次,诊疗1500余人,发放药品价值10万余元。累计救治早产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重患者56人;在海北州首次开展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调捐赠刚察医疗设备物资价值130余万元;协调聊城医院免费为刚察县96名眼疾患者实施手术,免除费用112万余元;协调市人民医院为刚察困难群众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免除费用10万元……援青阳光,洒满刚察大地。

在一个个“幸福刚察”的表情包里,无疑都包裹着“聊城援助”的融融暖意,更是刚察群众在轮回的四季中无数次感受到的拂面春风!

深化交融 盛放“民族团结之花”

“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山东聊城援青管理组”7月6日,在刚察县委、县政府院内,这样几个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

这句话,对刚察有着特殊的意义。刚察县居住着藏、回、蒙古族等12个民族,如何才能推动各族同胞一起发展?这三年来,聊城援青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援受双方交往交流格局,不断深化两地情谊、增强“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刚察大地越开越鲜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聊城市委、市政府自觉把做好对口支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援建机制,将帮扶结对关系扩展到县对乡、乡对村、部门对部门、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形成了全领域、广覆盖、多层次的对口支援新机制。

一次次的互访交流,不仅加深了双方的感情和友谊,也持续推动着对口支援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三年率团到刚察调研指导援青工作,捐赠援建资金900万元,海北州、刚察县党政代表团3次到我市回访考察。市人大、市政协、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积极与刚察县对口单位建立帮扶机制,开展互动交流。

青海湖,见证着聊城人民的深情厚谊。3年来,聊城市累计有48家企事业单位到刚察县实地考察、探讨合作,先后捐赠执法用车4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87台,设立25万元的奖学奖教基金,捐资20万元建设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场所。援青干部人才自发捐赠贫困群众的物资折合4万余元。

爱心,不仅仅局限于刚察。2022年1月8日,海北州门源县地震发生后,聊城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支持门源恢复重建。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席卷山东,刚察社会各界也纷纷自发向聊城市捐款,共筹集资金43万元。这些深情厚谊,横贯中华大地,源源不断地流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聊城援青干部协调海北州和刚察县在我市举办“黄河同脉·鲁青一家”文化交流活动;市委宣传部组织文化交流团到刚察县慰问演出,联合举办“水城藏城·光影辉映”摄影作品展,拓展两地文化交流维度和深度。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聊城刚察间的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民族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聊城援青的故事,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聊城援青干部、海北州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姜灿介绍:“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山东电视台、《青海日报》、青海省委组织部内刊《青海人才》多次报道聊城援青工作情况。3年来,共计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发表相关报道160余篇。”

历史是忠实的记录者,它默默地为这场跨越山海的对口援助书写精彩注脚。聊城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的三年高原之行,让刚察县有了崭新的面貌,也书写了聊城与刚察交流交往交融的新篇章。从“交往”走向“交融”,让两地情谊日益深厚。



慈悲慧眼感恩塔 朱玉东 摄

慈悲慧眼感恩塔,是刚察的标志建筑。四面慧眼以睿智而温慈的目光,俯视着焕然一新、充满活力的县城。蓝天白云下,他目送着这一批聊城援青干部人才的离开,但是聊城援青的感人故事仍将续写……

记者 赵宏磊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635-8271275,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635-8271275,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