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茌平董庄中堂画:传承四百年 期待重获新生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7-08-02 09:06:08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铁塔、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大众网记者 侯晓

距离聊城茌平县城东南方向20里的杜郎口镇,有一个区区只有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董庄。曾几何时,这里家家户户笔墨丹青,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他们行走天涯,以画为生,不仅留下一幅幅美丽画卷,还让这门老技艺世代相传。

董庄中堂画,茌平县一大民俗特色,鲁西大地上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追溯它的历史,普遍的说法是在明隆庆年间,清河县人董月,迁移到董庄落户。从此,中堂画在董庄落地生根,自董月至今,俨然已到第十三代传人。

中堂画,也称作中堂,是放置在客厅的一种大型壁画。其题材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备受圈内人士推崇。董庄中堂画技法上来看,以工笔为主,过去主要是照谱描绘。

在内容题材上,中堂画以清朝的董立元的人物为代表,包括《三仙炼丹》、《麻姑献寿》、《八仙》、《禹王锁蛟》、《福禄寿图》、《八骏图》等。另有山水、花鸟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写实主义手法,也有浪漫主义得想象。

董庄中堂画曾畅销山东省各地及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在北方民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不过,在文革期间,中堂画受到前所未有的迫害,绘画活动不仅中断,还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中堂画第十三代传承人,今年78岁的老人董兆生便是亲历者。可以说,董兆生既见证了中堂画的繁盛,又目睹了中堂画的衰落。董兆生自幼随父习画,少年时代便走南闯北,以卖画为生。

董兆生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堂画尤其受欢迎,不满足于本地市场,甚至远销山西、陕西、河南及东北地区。当时的董兆生十几岁,和父辈用手推车装载重达四百斤的远去外地卖花。秋天启程,年前回家,每次都是销售一空。“当时,卖三张画,就能一斤肉,当时的日子别提多红火。”

不过,随着文革的到来,中堂画被打入冷宫,村里不再有人画画,祖辈传下来的花样多数被焚烧殆尽,只有极少一部分后来被重新挖掘。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冰封期,董庄中堂画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老艺人弃笔,年轻人外出,从业人数由原来的百余户骤减至二十几户。

现如今,茌平董庄仍在坚守的老艺人只剩下六七位,而且均已年过七旬。中堂画世代相传的传统已一去不返。董兆生等人正面临着一个世纪命题,董庄中堂画应该如何传承下去?董兆生一度非常苦恼,茶不思,饭不想,创作激情逐渐黯淡下来。

不过,激情不在,底蕴犹在。近年来,茌平县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仅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杜郎口镇和董庄村均已建成董庄中堂画画室。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的中堂画培训班得以延续,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责任编辑:杨凡、张焕焕]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635-8271275,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635-8271275,诚邀合作伙伴。

老人十年如一日义务指挥交通 小朋友亲切称他“警察爷爷”

“注意别在学校门口停车,过一会儿幼儿园就放学了。这位喊话的老人是高新区韩集乡东集村的韩传祥,他在幼儿园和小学门口义务指挥交通已经十...[详细]
聊城晚报 2017-04-27
诗人康学森在水城大讲堂开讲《一个守望诗歌的人》

诗人康学森在水城大讲堂开讲《一个守望诗歌的人》

4月22日上午,中国作协会员,莘县文化馆副馆长,聊城市首届签约作家康学森应聊城市文联邀请做客聊城文艺大讲堂,以《一个守望诗歌的人》为题...[详细]
聊城新闻网 2017-04-25

从台湾到聊城,跨越27年的寻根之旅王维伦:一个人 三个灵魂

王维伦的父亲王士增是聊城人,1949年去了台湾。1988年,6岁的王维伦随父母回到聊城老家,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详细]
聊城日报 2017-04-25

以无私奉献厚植党员底色 不忘初心践行为人民服务

鱼丘湖街道的李富勤老人是一位三十多年的老党员,多年来,他始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厚植共产党员底色,不忘初心,一如既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详细]
齐鲁网 2017-04-06

聊城民警任保瑞:刑侦大队里走出的“女汉子”

翻开她的履历表:局机关档案室管理员、刑侦内勤,从事警20余年。然而,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凭借着智慧、胆识和才华,担负起这个职业的神圣使...[详细]
齐鲁网 2017-03-23

骥之:武训的壮美精神世界

我在家乡山东冠县,武训故里,虔诚地叩问武训精神十八年(始于1996年武训纪念馆兴建),惊喜地发现了武训的壮美精神世界。[详细]
齐鲁网 2017-03-20

评《我的父亲 我的诗》:收获跨越时空的教益

几经辗转,终于从房义军老师那里拿到了这本非常期待的《我的父亲 我的诗》,如获至宝。当作者签名赠书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离房燕卫先生不...[详细]
齐鲁网 2017-02-17

评《我的父亲 我的诗》:临江仙·词说房燕卫先生

浩浩黄河千尺浪,风云乱世鱼山。半生倥偬杏坛前。桑梓啼燕卫,桃李泣英年。[详细]
齐鲁网 2016-11-08

聊城知名作家18万字为父亲出书立传

最近,以写诗歌见长的东阿籍作家房义军,却因为一本传记在圈内火了起来。[详细]
聊城晚报 2016-11-08

房燕卫:一代名师,东阿的“阿凡提”

半个多世纪前的东阿县流传着两句谚语:“东阿县三条龙:燕卫、宪武、刘子赢”“东阿县三只虎:燕卫、东峰、王宪武” 乍听起来,这两句谚语像...[详细]
大众日报 2016-11-07

东阿首个省级模范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房燕卫或许不曾想到,在自己故去40年后,有关他的两条谚语还在流传着,并有一直流传下去的趋势。[详细]
聊城晚报 2016-11-07

房义军诗歌:戏谈名著

红楼的漆已经剥落/红楼的锁已经锈蚀/请下楼来吧/公子小姐们/请下楼来吧/让宝玉和黛玉携手走在最前头/红楼的空气令人窒息/红楼的梦幻已苏醒...[详细]
齐鲁网 2016-11-03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